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腊月二十三这天,满族俗称“过小年”。以前满族人是不供灶王的,清入关后,满汉杂居蒸饽饽:从二十四开始,家家户户淘黄米磨面,蒸黏豆包、撒黏糕、蒸馒头、包冻饺子等,冻好放入大缸或箱子里,留着正月里吃。 春节将近,满族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 习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年三十包饺子,讲究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忌日子过“秃”了。码放饺子忌摆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门子。子时煮饺子,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除夕子夜要吃饺子,饺子里面暗放铜钱,吃到者则“终岁大吉”。 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除夕要祭祖、祭天接神。接神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 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初一这天是鸡日子,因为满族按阴历计算历来有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谷八,九果十菜之说。这十天中哪天天气好,今年就得什么。初一这天是鸡日子,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家鸡炖蘑菇或野鸡炖粉条,故有“初一无鸡不成席”的说法。饺子一直吃到初五,吃饺子要捏破,此五日内不泼水、不倒灰、不开柜。一般早上蒸饺子,取蒸蒸日上之意。正月不剃头,都等到二月二剃“龙头”。正月十五前妇女不做针线活,小两口串门拜年。 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长白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长白山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