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漫林莽中,缀有点点瑜斑,那是几户山民的木屋,仿佛是这林海中的几叶扁舟,使这寂寞的世界充满生机。走近去,可以看清,这房子是原木“嗑”成的,外面糊满黄泥巴,房上铺满木瓦片,清一色的红松,弥漫着油脂,闪亮欲滴。房前立着烟筒,高过房檐,这是一颗大树筒,屡屡炊烟从中飘起,散发着薪木燃烧的馨香……
长白山的木屋,最早是金代时期女真人创造并居住的一种木质结构房屋,也叫“木榼楞房”(俗称霸王圈)。到了清末,木屋建筑比照女真人时期工艺更先进,样式更新颖实用,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特色的民居建筑。
木屋选用的建筑材料全部是山林中的木材,建造方法是根据建造的房屋大小,将原木两端凿刻成凹槽,然后相互咬合叠摞在一起,搭成房屋四壁的“木墙”,再将松木锯成“木段”,加工成“木板瓦”,也叫“苫房板”,覆盖于房顶挡雨,再用一根完整倒木掏空成筒状立在屋外做烟囱。“木屋”南北朝向,室内结构一般为三间,在中间开门,俗称外屋,兼作厨房,设东西两个锅灶,分别与东西两间卧室(俗称里屋)的土炕相连,卧室一般设有对面炕,对面炕之间的山墙处搭砌一铺拐炕,以连接南北炕,这种炕被称为“蔓子炕”。因此,有“口袋房、蔓子炕、烟囱立在墙外头”之说,与“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十八岁的姑娘叼个大烟袋”的关东民谣异曲同工。
根据抚松县史志记载,锦江木屋村建于1937年,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随着木材的减少和价格的上涨,常年失修的木屋有的无法维持下去,锦江村有三分之二的村民迁离木屋村,现在锦江村还有32户木屋。
“木瓦需要成材的红松,维修特别困难。”王纯信说,条件好的村民都住上砖瓦房了,现在村里居住的是一些没有条件搬迁的村民们,在无意识中保存了长白山这几十户仅存的木屋。
吉林省文物局副局长金旭东告诉东亚记者,锦江木屋作为文化遗产,已经列入保护范围内,而部分居民搬迁导致木屋常年的风雨侵蚀和无人维修,个别木屋出现坍塌现象。2004年第三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上,锦江木屋被定为“长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为了使木屋村得到保护,2006年漫江镇锦江木屋村被抚松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8年,“锦江木屋村”被白山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开始,抚松县文物部门先后数次到村里,对锦江木屋做了系统的文物考察。抚松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王文兴说,村里一条南至北的沙石路800多米长,32户木屋分布在道路的两侧。村里长住人口大多数都是老人,不到20户,他们不舍得离开这个地方,到条件更好的地方住砖瓦房。木屋受常年的风雨侵蚀,加上空闲、无人维修,个别木屋出现坍塌现象,“道路泥泞和珍贵的成材的红松,维修起来很难。”为了保护好锦江木屋,文物部门给锦江木屋村测绘平面图,拍下每一个房屋的结构照片,在村里设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牌,通知村民,木屋保持原样,不让新盖、拆除。
|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长白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长白山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