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帽舞”是朝鲜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一个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其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象帽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历史悠久。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人在狩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无论怎样,象帽舞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技巧和丰富的内涵。据史料记载,每年十月秋收后,古朝鲜都隆重地举行“祭天”仪式,人们“尽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因此这种舞蹈也称“农乐舞”,而象帽舞是其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
“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并散发出浓郁的民族风趣,可以称其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华彩篇章。据史料记载,古朝鲜每年十月秋收后,都隆重举行“祭天”的宗教仪式,人们“昼夜饮食歌舞”。辰国(指马韩、辰韩、弁韩)在公元前三世纪,每年都在五月播种和十月秋收之后,举国上下举行“祭天”仪式,人们载歌载舞,共同欢乐,充满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历史文献《三国志》的“乐夷传”中描述其舞蹈时说:“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奏节,有似铎舞”。近似今天的的“农乐舞”。其后,对“农乐舞”便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到了朝鲜“李朝”时期,“农乐舞”成为带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地方性的民族艺术。朝鲜族迁入中国东北后,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世代相传发扬光大。据调查,早在1949年,汪清县的许多朝鲜族村就组建了“象帽舞”表演队,由梁泰荣传授“象帽舞”技艺,每逢节日、婚礼、花甲、农闲及竞技活动之时,男女老幼聚在一起,尽情表演,深受人们的喜爱。解放以后,1954年“农乐舞”作为朝鲜族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经过众多演艺家的辛勤劳动,将“象帽舞”的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并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十年“动乱”时期,农乐舞被列为封建艺术停止表演。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农乐舞(象帽舞)”才得以重见光明,恢复原貌,并趋于完善,发展成具有中国朝鲜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改革开放以来,汪清县文化局非常重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县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投入人力和物力,为“象帽舞”的保护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象帽舞”这一朝鲜族传统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得以延续。
甩象帽是象帽舞的基本动作,也是它表演技巧的独特之处。表演时,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主甩象”和“抖露珠象”等,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动作,带动帽子上的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一幅幅动态圆环,带给欣赏者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感觉。
象帽舞是群体表演,它的表演时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最高潮。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锁呐等乐器伴奏。象帽舞蹈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是朝鲜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
|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长白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长白山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