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头山古墓群是唐代渤海国王室贵族的坟茔地。该墓群始建年代在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将国都迁至中京前后,即唐玄宗天宝中(公元745年左右)。到渤海灭亡前一直延用。龙头山古墓群南北长5公里,由北至南分为龙湖墓区、龙海墓区、石国墓区。1988年国务院将龙头山古墓群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是当地群众70年代发现的。1980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在龙海墓区发掘清理了贞孝公主墓,从而使人们的视线聚焦到该墓群。与此同时,延边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延边博物馆、和龙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长达7.5公里的龙头山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了许多遗迹。其后,为进一步弄清墓群的性质、年代、范围、现状等,延边州文物管理委员会邀请有关部门对墓群进行了物探及测绘工作,并组织州内考古人员对个别墓葬进行了试挖掘。根据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将龙头山古墓群确定为渤海时期王室贵族的墓地。从新近考古发现的王室墓葬情况来看,进一步验证了龙头山古墓群是渤海王室贵族的坟莹地说法。
龙头山古墓群是渤海中前期墓葬的典型代表,它虽经历了1200多年,但保存的基本完好。
龙海墓区内的贞孝公主墓位于头道镇龙海村西龙头山山顶的山岗上,是渤海第三代王文王大钦茂第四女之墓。山岗中部一小山岔由西向东伸展,在其末端南坡有一人工铲平的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小平台,贞孝公主墓就座落在此平台的中央。
1980年,延边博物馆对贞孝公主墓进行了清理和发掘,墓为墓塔结合,用砖和石板修筑。贞孝公主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和地面塔五部分组成。墓室呈长方形,南北长3.10米,东西宽2.10米,砖砌四壁,以十二块大石板封盖墓顶,甬道被石板门分为前后两部分,墓门上用砖砌额墙,墓道为阶梯式。在墓道和墓室盖顶石上面有砖砌塔基,塔近正方形,南北长5.65米,东西宽5.50米。在甬道后部发现贞孝公主墓碑,甬道后部东西壁和墓室的东西北三壁上绘有横排竖列的12人物壁画。
贞孝公主墓早年被盗,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在对贞孝公主墓发掘清理时出土了鎏金铜饰件、鎏金铜帽钉、铁钉、墓碑及陶片和残缺不全的人骨等。贞孝公主墓是夫妻二人合葬墓,二人是分两次并葬。
贞孝公主墓的发现及墓室壁画、墓碑等文物的出土,界定了渤海中京显德府的具体方位,排除了学术界对中京显德府府址的种种猜测和说法,为研究渤海时期的文化和渤海文化与唐朝文化的密切联系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揭开了困扰学术界的诸多谜团,推动了渤海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1980年在发掘贞孝公主墓并对其周围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在贞孝公主墓以东的山顶至山麓间约200米的山坡上有一块块平整的小平台,每个小平台上分布有二、三座墓,被确定为古墓的有10座。墓群中的墓葬多以石块及大石板修筑墓室,在其上封土成塚。现除一座墓保存有封土外,其余墓石均裸露于地表,每座墓的规模都较大,多数石堆范围都在4ⅹ5米左右。在贞孝公主墓东南约70米的山坡上清理了已被破坏的墓葬。墓葬东、西、北三壁用加工过的石板砌筑,用大石板平盖封顶,墓壁抹白灰并绘有壁画,现已全部脱落。墓室南北长3米,东西宽2米,高1.90米。从在墓碑石堆上发现较多的砖、瓦等建筑遗物,推测原来墓顶地面上有建筑物。
龙海墓葬位于头道镇龙海村南约400米处龙海中学西北角与东部水田地中,头道至福洞公路在墓群中南北穿过。墓葬区北有与墓葬同时期的蚕头城,西约500米为龙湖墓区。
龙海墓葬的范围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4~50米。由于墓葬年代久远,部分墓区已辟为水田和修筑学校,多数墓已受到严重破坏,仅留有十几座保存较好的墓葬。
1982年5月,延边博物馆对其中的七座墓葬进行了清理。七座墓葬均为石室封土墓,但封土流失严重,墓顶石多已裸露。墓葬分布密集,墓与墓之间的距离一般在2米左右,有些墓还互相打破。墓室内壁垒砌的比较整齐,用略加工过的石块和河卵石垒砌东、西、北三壁,墓室深浅不一。在墓室南端东西壁内侧各放置一块石,形成墓门颊,有的修有较短的墓道,有的无墓道,只有墓门。墓口用石块垒砌封堵或竖立一、二块长条石板封堵。
在清理的七座墓葬中没有单人墓葬,两人合葬墓六座。其中两座墓是二人一次葬,皆为男女合葬;四座墓为一人一次葬,一人二次葬;一座墓系四人合墓葬,一人一次葬,三人为二次葬。一次葬人骨位于墓室中部,仰身直肢,二次葬的都把骨架堆放在一次葬者的头部或脚部。墓葬中随葬品很少,出土有陶器、铜器、水晶珠、玛瑙珠、铁环、铁钉等。
|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长白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长白山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