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江是鸭绿江最大支流浑江上游的一个渡口。古代,这里没有铁路、公路,交通往来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靠浑江水路的船艚。从通化县城的渡口作为头道江,沿江向上游算起,每摆渡一次就是过一道江。四道江就是从通化开始过了四次江,故将此称为四道江。
四道江村史不长,仅有百余年。清朝曾对东边道地区禁封二百多年。此期间,这里成为人迹罕至,森林茂密、野兽群集的荒凉地带。此地域的人类重新活动,开始于1875年清廷解封后,关内受灾农民沿着鸭绿江、浑江逐渐来到这里开荒种田,维持生计,人囗逐渐增多。
百年来,四道江村民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以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这里的灿烂文明,这块土地,经历了世事变迁,饱受了战乱之苦痛,亦经历了太平盛世的辉煌与商贸繁荣。
四道江借浑江渡口之利,从1877年通化设治开始,人口逐渐多了起来,商贸也日益繁荣。1927年春,通化县公署将第三区区公所选设在这里。马秉信为区长、刘广田为助理员、战永海为村长,改村名为兴隆村。虽然改了村名,但人们仍习惯叫四道江,因为四道江是全县比较有名气的地方。
当时,第三区管辖范围很大,就是现在大罗圈沟的石湖镇、七道沟镇、果松镇、铁厂镇、鸭园镇及五道江镇、大安镇。史料记载:当时人口16538人,土地49199亩。分5个村:兴隆村、保安村、同心村、保贤村、公益村。
设区后,这里逐渐成为政治、经济中心,相应地设立了警察署、自卫团、税捐分局、商务分会等机构。第三区警察署署长王凤墀、署员王福山,警员29人。四道江分驻所所长张玉振,警员17人。第三区自卫团团长8人,团员1100多人,分别驻在各村。
从清朝末期开始,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很活跃的商贸集镇,是通化头道江上游,八道江下游第一个最大的水陆码头。周边山里的木材在这里串排出筏,煤炭、粮食、土特产品等山货在这里装艚出运。那时,这里的街面很繁华,从街东头到西头一里多地的街道两侧都是商号店铺。杂货铺、代理店、货站、山货庄、鲜货店、皮铺、药铺、饭馆、当铺等。毎月还有三次集市,牲口集、粮食集、山货集等。有字号的大商铺有50多家,林立街头,商贸十分活跃。
几户建有院套的大买卖家,都是通化市东郊很有名气的商号。最有名气的是德盛兴大烧锅,常年雇佣十几个伙计干活。买卖兴隆,带头义捐赈灾,向学校捐献耕地3亩多。当时,县公署规定各区公所丰年征集粮谷,灾年放粮赈民。农民会长负责赈灾,每年收积谷48石之多,银元120元左右。
四道江是通往临江、长白必经之路,是过往的主要驿站,是打尖、住宿之处,是通化东郊的门户,又是商品集散地,是当时全县第一个商品交易活跃的巨镇。
从清朝末期到伪满洲国倒台的四五十年间,四道江街始终是区级政权的所在地,成为通化市东郊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它历史上兴旺发达的时期。
1932年修建了通化至临江的公路,交通往来不需要渡江,四道江水陆码头逐渐萧条。日本统治时期,日军对浑江流域森林进行掠夺性砍伐,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滩高,江槽变浅,四道江上游江段已不能通航。1939年铁路通车后,四道江码头彻底废弃。解放后,通化境内浑江长途航运逐渐消失,四道江渡口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消失。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东北民主联军在四道江建立了新民主政权——热水河子区政府,管辖二道江村、四道江村、桦树村、向阳村、东热水河子村、五道江村、大安村、铁厂子村、江南村、保安村。区机关住在街中心道南的一个四合大院里,前院的5间正房是区政府,后院的正房是区委会,两边厢房是群团组织和职工宿舍、食堂。
1947年5月22日,通化二次解放,市政府对行政区划作了相应调整。热水河子区政府仍设在四道江,管辖13个村:二道江村、江南村、东热水河子村、西热水河子村、四道江村、保安村、铁厂村、大安村、桦树村、五道江村、向阳村、横道村、一心村。
当时,共产党组织没有公开,区委对内叫区委会,对外叫区农会。区委、区政府设有区委书记、区长、副区长、各类助理员、武装部、妇联会、青年团等,区机关人员有20多名。区中队100多人,是保卫新政权的武装力量。
解放后,热水河子区政权在四道江存续了14年,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不同时期的政治运动。
热水河子区是抗美援朝的重要后防基地。1950年7月初,区委接到上级紧急命令:东北野战军42军部和124师部要驻防区政府所在地。区委书记苏洪泉按命令迅速作了部署安排,部队按期顺利进驻。10月初,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里进行换装,配备武器,准备入朝。10月15日,42军部和124师部开始向集安鸭绿江边集结,离开了热水河子区,区委、区政府圆满地完成了接待任务。
1959年3月,实行人民公社建制,将热水河子区政府撤销。一区分为三:建立了铁厂、鸭园、五道江3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兼有国家行政管理和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双重职能。鸭园人民公社设在新建的鸭园生产大队,四道江生产大队划归鸭园人民公社管辖,由此,热水河子区彻底退出四道江所在地的历史舞台。这标志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曾经辉煌历史的结束。四道江从此就逐渐变成一个以农为主的现代农村。